物联网在文物保护领域已有些初步应用,但要满足文物保护水平的提升,需发展多学科交叉的物联网技术,才能有效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力,全面打造一个智慧型博物馆。
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全球信息化第三次浪潮的代表之一。通过特定技术与设备把物品与互联网相连,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文物保护能力:首先,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检测与诊断领域,物联网技术可以探索文物结构影响因素与机理,建立结构安全稳定性诊断评价模型和适用环境的检测技术;其次是在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与环境监控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实施全面有效的监测和控制;第三,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智慧博物馆建设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将所有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进行数字化,并与博物馆陈列展览相结合,建设智慧博物馆。
从传统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演进的过程中,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数字博物馆”的概念,主要表现出以技术为先导的发展动向:一是在实体博物馆中,通过虚拟现实、3D技术的应用,辅助展览展示;二是依托互联网,建设网上的虚拟博物馆。经过多年的探索,“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并没有取得实质进展。究其原因,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主要着眼于如何将更多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博物馆中来,导致声光电技术在博物馆中的滥用和虚拟博物馆内容匮乏。因此应该提倡“智慧博物馆”,这是一种发展基调的回归,恢复了博物馆业务需求在信息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以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为支撑,博物馆可以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构建无缝集成现代智能技术的博物馆创新管理模式,在减小博物馆管理人员压力的同时,保证馆内人、财、物的科学、有序管理,提高博物馆管理能力,为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利用提供前提保障。
利用物联网保护文物可谓是从“内”到“外”全方位的精准监测。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所根据对洞窟环境的检测,建立了洞窟档案管理系统,方便工作人员利用web及时、快速地查阅洞窟档案信息,为保护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基于对洞窟内微环境和洞窟外区域环境状况的实时监测,可对环境状况作出分析。莫高窟内装置有自动闸窗、自动纱窗、铝板百叶等,根据判断结果,可以对洞窟环境实施适当的分割控制调节,达到预防性保护的目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运用物联网来保护文物更是全面,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综合应用系统由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文物本体监测、文物资产管理、人员行为管理、观众导览服务5个子系统组成,利用综合传感器、视频图像以及无线射频等物联网相关技术,对遗址的各种气象环境及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全面实现文物保存。
用物联网打造智慧博物馆基于传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丰富陈列形式,为人们开启高品质、沉浸式的轻松文化之旅。其打破博物馆传统的时空界限,充分利用各种智能终端提供远程服务,扩展了博物馆的公众服务广度、深度与时限。